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12 (第2/4页)
百姓感觉委屈。 别的州地一大串,密密麻麻写满了学子的名字,中原呢,稀稀拉拉的几个名字,还有一个郑勉是冒名顶替的。 委屈,太委屈了! 她都想劝劝秦钧,先对中原下手算了,一来得了中原之后,不用再被郑氏卡着粮食,二来么,中原也该发展发展了,除了粮食,他们还能做很多事。 心思一动,杜云彤问道:“公子对中原之地,有什么看法?” 马逐溪端着茶杯,浅尝一口,看了一眼杜云彤,停了一会儿,慢慢道:“中原之地此等状况,非一人之罪。” “若想改变,需从根本入手。中原百姓并非只会种地,世宗皇帝复国,依靠的便是中原之地,兴一国,灭一国,不过弹指间。”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后世帝王对中原之地多有忌惮,百年来,只许他们发展农业。” 讲到这,马逐溪有些唏嘘:“说来可笑,当年青山学院分校,看上了中原地势开阔,准备在颍水创建分校时,却遭到了当地官员的拒绝。” 杜云彤眉头微动。 这事她听说过,因为每年向书院交的粮食没谈拢,青山书院把分院改到了江陵。 青山书不亚于后世的清华和北大,是大夏朝的第一学府,在哪里建校,除了育学成才外,更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若能在颍水建校,将会彻底改善中原之地的格局。 但仅仅因为粮食,中原的官员们便放弃这大好机会,在嘲笑官员们愚昧的同时,背后的悲凉更是让人彻骨生寒。 粮食红线不能动,哪怕牺牲中原所有的一切,都要保证粮食的产出。 大夏粮仓这个称号,太重太重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