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5章:郑和的话 (第1/4页)
迁都顺天、编写永乐大典和支持郑和下西洋,这是永乐时期朱棣做过的,而且是一直在做的最烧钱的三件事。 前两件事很好理解,王朝迁都是大事儿,肯定很花钱,永乐大典又是千古第一奇书。 从一开始,朱棣给编写永乐大典的官员定下的宗旨就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想也知道,这样的书需要查阅大量的典籍,还要走访几乎大明所有的地方,需要用到的人也不知凡几,不可能不烧钱。 这两件事都没什么争议,不过关于郑和下西洋一事,有很多人都持有不同意见。 很多人都觉得,郑和下西洋不是纯纯的宣扬国威去的,还带着商业的性质,中原的丝绸和茶叶都是畅销货,不可能不赚钱。 但实际上,郑和下西洋还真的很烧钱,最起码前期很烧钱。 首先,制造宝船就是个很烧钱的事情,作为同时期排水量最大、载重量最高、载人数最多的船,制造起来是真的特别费钱。 其次,大明有大量的从属国,但除了朝鲜这种特别近甚至是直接接壤的之外,其他大多数都是名义上的从属国。 其实想也知道,有很多的从属国终大明一朝都没有除了宝船队以外的人去过,没有点儿好处,人家凭什么做你的从属国。 你既够不着人家,人家还得每年进贡,谁会做这种赔本的买卖? 是,宝船队能到,而且宝船队的战斗力还不低,在下西洋的途中打过好几次胜仗,但宝船队的往返周期有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