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河山风月_270、蜀国出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70、蜀国出兵 (第3/8页)

   大周有出谋划策的宰相,如王溥,范质,王溥,魏仁浦都是,但能干事实的顶梁柱只有李谷一个。

    因为中国儒家士人文化流行,士人控制文化舆论,谋士作为士人的代表,给人的错觉似乎天下大事都是那些重要谋士动动嘴皮子就搞定的。

    其实放屁,仔细想想朝堂的结构就明白这种想法错得离谱,三省中书、门下、尚书;中书、门下都是议事的机构,尚书是执行机构。

    自唐初之后,中书令,门下侍中,都用来个人加官,唯独尚书省首官尚书令从来不给人。

    设官也只设尚书省二把手左右仆射,连救了大唐的郭子仪想加尚书令,朝廷都不给,理由是李世民短期担任过尚书令,所以以后都不能加尚书令。

    仔细想想都不合理,那也有皇帝继位之前担任过中书令啊,怎么中书令还给人。

    说到底,尚书令权力太大,执行单位永远是权力中心,执行,或者直白的说做事才是成就的关键。

    议政单位反而是无所谓的,随便你怎么议论啊,不执行,不落实,一切皆空,所以明君最不怕官员争论,随便你们争,动嘴皮能成什么事,议论和执行之间是有巨大鸿沟的。

    嘴皮子说说和执行下去之间有天壤之别。

    大周有一大批能嘴皮子说的官员,官家也单独召集过不少这类读书人,都供养在集贤殿,那批文人不少,显德二三年的时候官员也爱召集他们讨论事情,后来就没兴趣了。

    这些人说的厉害,平时也能跟在官家身边,可他不顶用啊。

    能实实在在的既想问题又去做事的只有一个李谷,那官家不得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