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234 (第4/4页)
度下,不少寒门学子进入了朝堂。他们天然是皇帝的拥护者,即便君王不成器,他们也能帮扶着对抗世家。 转折点在公元1496年。 经过了二百多年的和平发展,民间的技术、财富都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这使得更多人有资源、有时间专心修炼,造就了大量的自由修士。 他们不愿意为政,却也不愿意受人制辖。他们更多愿意经商,或者单纯精研一门技术,并以此为生。 这些人渐渐结成同盟,要求在政治上获取权力,至少是保障自身安全自由的权利。他们参照历史,给自己这派起了个名字,叫“崆峒传人”,以致敬崆峒派的开创者。 虽然谁也不知道崆峒派初代掌门的名姓。 他们更不会知道,时隔九百余年,他们真正成为了崆峒派掌门说过的那股“活水”。 在他们这支第三方势力的影响下,皇权本能的专制、世家本能的土地兼并欲望,都得到了极大的遏制。 而对寒门学子来说,他们也有了皇帝之外的政治盟友选择。 经过了漫长的博弈,以及一代一代积累下的技术发展…… 公元1879年,燕国二十一岁的年轻皇帝,宣布将在一个月后退位。 尚书省也早已改头换面,现在掌管最高权力的是由官员组成的“大臣会议”,和平民代表组成的“众民会议”。 因为新的国家将由官民一起治理,且众民会议的代表由定期选举产生,故而新的国家不再称帝国,而称大燕共和国。 而大臣会议的最高长官,过去在大燕帝国叫摄政王,在共和国里,将改称执政官。 虽然燕国的末代皇帝即将丢掉皇帝头衔,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