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相公_第四百九十六章 殿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六章 殿试 (第3/10页)

我国科举考试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的朝代。就进士考试而言,宋初大抵沿袭隋唐五代的做法,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只是录取人数很少,且不举行殿试。自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宋准榜开场确立殿试及唱名制度,到淳化三年〔992年〕孙何榜时采用糊名考试的方法,科考制度遂逐步完善。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又确立了3年一次会试,并严格执行,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南宋灭亡。科举考试是封建帝王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但这一制度一开场就有失公允。宋初在没有殿试时,一般情况下一切程序均由礼部主持,最后只是将结果告知太祖赵匡胤。自有殿试以来,每科状元确实定,也并非公平竞争的结果,有的只是取决于皇帝的一人的意志或者说是迎合了当权者的政治需要,这在宋代科举制度产生、开展与完善的过程中都有所反映。

    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初七,新录取的进士宋准等10人及其它诸科录取的28人一起到讲武殿谢恩。通过当面对话,赵匡胤觉得进士中的武济川、“三传〞学究中的刘睿知识浅陋,答复下列问题时张皇失措,牛头不对马嘴,就下令将他们刷掉了。这科是翰林学士李昉担任权知贡举〔即临时负责科举考试之事〕,而武济川是他的家乡人,因此赵匡胤很不快乐。

    事后,未被录取的徐士廉等人又击登闻鼓〔古代帝王为了表示听取臣下的冤情或谏议,悬鼓于朝堂之外,允许臣民击鼓直接向皇帝反映问题〕,状告李昉卖人情,取舍不公允。赵匡胤就这个问题征询翰林学士卢多逊的意见,卢说:“我也听到不少议论。〞赵匡胤就命令贡院将考完了3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