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80)贬官(下) (第1/2页)
前朝帝后旧事如沉疴,虽然没有大张旗鼓,但还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温钧珩也不可能避免。 群臣交首俯身,圣上拧着眉头,看着手上一份弹劾温钧珩的奏折,有点无语。 殿中无人敢声,唯明王出列,一字一句言辞犀利,不断指出温钧珩这些年为官的错处,尤其是包庇自己的兄弟,实难饶恕。 圣上半晌不语,只抬眼扫了明王一眼,那眼神里既有深思,也有几分疲倦。明王心里的盘算,天子当然知晓,大家又不是傻子,不过就是寻个由头打击温国公罢了。 温钧珩也跪在殿上,安然聆听,未发一言。 温钧野听说后,气不打一处来,他生来最敬重的人不是父亲,而是大哥,大哥就像神明一般照顾、庇护他们这些幼弟幼妹,若不是自己生性冲动,大哥怎么会堂上这趟浑水?再说,那明王本就是故意找茬。 朝散后,明王依旧不肯罢休,又上了一道折子,分明是要置温钧珩于险地。 温钧野气得几乎拍案,恨不得立刻冲到明王府,打不了明王,还打不了梁鹤铮。 蕙宁看出温钧野的气愤,忙拦着他:“你别胡来,朝局如今诡谲多变,谁知道他们背后还有谁在推?再闹,只怕要连累大哥。”言罢,蕙宁沉吟片刻,又道:“我总觉得,明王对大哥的敌意,不仅仅是公事公办,更像是另有私仇。” 温钧野皱着眉,半晌也想不出个所以然。 圣上最后还是准了温钧珩的请辞。 他主动请调往黔中州,一地偏远潮湿,官阶被贬为布政使。圣上原本也存着疑心,此刻见他主动“避嫌”,倒也顺水推舟。明王按兵不动,太子更以为此举可保平衡,于是此事便这样定下。 温钧珩神色依旧,似乎也不觉得有什么伤怀之处,回到家中便开始整理行李,坦然自若。他这一次离开,是要带着舒言一起走,程徽已经被他和温钧野安排秘密离开了京城,舒言也应该避嫌才是。 温钧野前去看望,咬着牙,还是觉得气闷。 温钧珩看出来他心有不甘,笑着摆摆手,安抚道:“别担心,我又不是孩子。黔中虽远,却是好地方。山清水秀,百姓淳朴,比这京里清静得多。”言罢,他停了手上的动作,转过身,终是叹了口气,拍着这个弟弟的肩膀仔细叮嘱:“世事难料,我当初愿意迎娶你大嫂,自然也想到了最坏的打算,这已经是侥幸了。再说,树大招风,此刻离京,未必就是坏事。我走之后,家里便只有你和二弟撑着。二弟身体不好,性子又散漫,你得多担着些。父母年纪大了,凡事不可冲动。国公府的声名,来得不易,失起来却只在顷刻。你记住,凡事叁思,多与爹娘、弟妹商量,不可莽撞。朝堂有朝堂的险,家门有家门的重。” 温钧野沉默着,喉咙似被堵住,半晌,终是上前,抱了抱大哥,哽咽道:“一路平安。” 温钧珩笑道:“你放心便是,我自会好生照顾自己与舒言。只是你秋闱将近,我不能陪在身侧。武举一事,尽力而为便好。若能一举高中,自是光耀门楣,若是不中,也莫要太过挂怀。你还年轻,来日方长。” 温钧野点头,眼圈却有些红,稳了稳声线,强忍着离别之痛说道:“大哥放心。家里有我,定不让你挂念。” “好,你长大了,大哥相信你,不会过分担心。”温钧珩微笑。 送别那日,晨光浅淡,暑气未消。天边一线金霞映在屋檐上,照得人眼都酸。温钧珩与舒言乘马车缓缓离去,车轮碾过石板路的声音愈行愈远,直到再也听不见,院中才重新陷入一片静谧。 赵夫人这般巾帼英雄,望着远去的长子长媳身影也是忍不住擦了擦眼角,哽咽无声。 自那之后,宅中清寂了许多。蕙宁掌家,井然有序,温钧野依旧准备科考,闭门不出。再加上圣上允了吴祖卿与温如飞的告老还乡之请,朝中一时风浪不再,往日那缠绕不休的是非与喧嚣,忽然都离他们远了几分,恍若尘世之外的清净。 夜色深浓时,温钧野仍挑灯夜读。蕙宁怕他过劳,端了清茶过来。茶香清苦,她自己抿了一口,安静地坐在一旁陪他。 “红袖添香,果真别有一番风韵。”他笑着看她,也跟着喝了点,在她的小下巴上轻轻揉捏了几下。 蕙宁白了他一眼,打趣着:“红袖添香可不是一整夜,我只坐一会儿便回去睡觉了。” 烛火噼啪作响,偶尔有飞蛾扑来,在灯罩上撞出细碎的声响。 温钧野腾出一只手握住她的,一边看书,一边在掌心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