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14.聊胜于无 (第2/7页)
座舱里装置着一个座椅和一个方向盘。鸵鸟并不是设计用来进行越野的,考虑的只是在公路的平面上的进行运动,也就不用像蜘蛛那样安装一个单杆cao纵杆了。 玻璃圆球的座舱地下,就是鸵鸟的驱动装置。鸵鸟的动力也是一台电动机,由于步进机构本身需要的动力不是很大,这台功率只有2马力的小型电机也就足够应付了。比较奇特的是鸵鸟将动力输出到两条腿上的方式。电动机将动力输出到了一个颇为复杂的差速控制机构上,而这个机构通过几条金属线来牵动两条腿的运动。两条被做成细长的柱形的腿里,都是细密的金属线…… 吕振羽不得不承认,这个机构非常巧妙,从动力的利用率上,要比蜘蛛系统高不少,2马力的鸵鸟,居然就可以以时速70公里在公路上奔跑。而且轻巧的外形,似乎更适合家用,存放起来也不占地方。但是,这个被丰田当作概念车推出的东西,估计也真的只能停留在概念上了。吕振羽反复推测之后,还是觉得,鸵鸟的方式可以学习借鉴,但鸵鸟本身短期内是不太可能投入生产的。因为,鸵鸟的可靠性太差了,而且,鸵鸟采用的机械动力方式,不具备大型化的潜力。 以金属线进行传动,金属线本身就是一种很脆弱的东西,频繁的机械运动更是让这种脆弱的材料很容易出现磨损和疲劳的现象。短期作为一种技术的可能性进行展示那是没什么问题,一旦要量产,丰田就要考虑如何应付频繁的维修和无止尽的投诉了。用了鸵鸟,用户使用医疗保险的概率估计要大大高于使用第三者责任险的概率吧,吕振羽不免有些恶意地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