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肖邦弹风谱月的日子_分卷阅读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5 (第4/4页)

这首曲子而言,他的评判绝对公正。

    ,作为曲作者,三年前曾将这组作品题献给某个键盘魔王的棕发波兰人,无疑最有评价权[6]。

    “写C大调练习曲的时候,我不过十八九岁吧……”

    唇角微微上扬,肖邦想起创作这首曲子时,他正值血气方刚的年华。年轻时的心性,在曲中终究留下了痕迹。

    前两小节,每四个十六分音符就会出现一次重音。依照肖邦的创作习惯,这在他的曲子里并不多见。

    小小的标记是为了保持节奏上的铿锵有力,但肖邦在少女起伏的手腕上看到他原本埋下的暗示技巧——他发现她手的呼吸完美地契合着音乐跑动,手腕的移动带着手指的起落,简直到了赏心悦目的地步。

    整首曲子他没有标注过piano(弱)。和弦在左手,右手全是单音琶音。但近乎全篇的单音琶音,却需要演奏得充满气势——第一个令他满意的演奏者是李斯特,今晚他发现了第二个。

    气势和力度声响密不可分,只靠手指的力量去弹这首曲子是愚蠢的,要维持住恰好的力度必须学会借力。

    细节逃不过肖邦敏锐的眼睛,他发现少女弹奏收回的音符群时,每一次移位都会过那么一些。

    聪明的处理。

    在不影响找位的情况下多过一些,最薄弱的小指下键时便能借助一分右推的力。即使是容易被削弱力量的反弹,也能在这种处理下保持和正弹和谐相称的音响。

    钢琴技巧可能无可挑剔,但那种违和感又从何而来呢?

    肖邦的视线从弹琴人移到乐器上,随即释然。

    是钢琴吧……

    除了因被钢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