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15 (第2/4页)
,想必不会被发现! 越想越觉得这个法子可行,既能安稳渡过这次难关, 又能给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商人狠狠的一巴掌,还能让看不起王行之对自己刮目相看,说不定还能就此洗刷掉不学无术的名声呢! 父亲可是当年那科进士的探花郎,文采斐然人尽皆知,那个小小的商人怎么可能与之相比! 赵旭之转瞬间就说服了自己,在脑海中翻出少年时曾看过的一篇奏折,回忆半晌便奋笔疾书起来,丝毫不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对。 反观一旁的李文柏,依旧在不紧不慢地研墨,一点要动笔的意思都没有。 他在思考,王行之出这道题的目的是什么? 按理说自己也好赵旭之也好,都是从未接触过朝政的毛头小子,如果按照科举的惯例考时事策论倒还正常,向皇帝写一份劝谏书?这种闻所未闻的考题究竟意义何在?这里面包含的内容也太大了,几乎等于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和未命题作文根本没有任何区别。 如此出题,肯定有更加深刻的含义才对。 要以抑商为题劝谏圣上吗?等等,王行之说的是向皇帝劝谏,而不是就朝政中的某项议题发表策论! 也就是说,他们真正要写的,是仅仅针对雍和帝一人的劝谏奏章。 以臣子的身份,向君王陈述为君之道。换言之,王行之是想知道他们的为政之道究竟是什么。 那么与其就某个小小的主题发表见解,还不如按王行之的意思,怎么宽泛怎么来,政治主张其次,为官之道才是根本! 理清了思路,李文柏的大脑顿时活泛起来。 劝谏之道并不是自嗨,而是要以君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