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_第二卷 笔与灰的抉择 婺源龙脉保卫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卷 笔与灰的抉择 婺源龙脉保卫战 (第2/56页)

源县本籍学子全军覆没。

    这简直太荒唐了。

    婺源是什么地方?那是朱熹朱老夫子的祖籍所在,儒宗根脚,灵气攸钟,一等一的文华毓秀之地。

    即使好汉不提当年勇,只看本朝往届乡试成绩:上一届,也即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婺源籍中举士子七人;再上一届,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中举士子六人;再上一届,万历十九年(1591年),中举士子七人;甚至在万历十三(1585年)、十六年(1588年)两届,每一届都赫然有八位婺源士子过关。前追隆庆、嘉靖、正德、弘治、成化诸代,哪一届秋闱,婺源县都能拿下至少一掌之数的解额。

    要知道,这可是南直隶,是竞争最残酷的考区。婺源区区一县,能保持如此之高的中举率,足可以自矜文运丕隆。

    这么一个科举大县,今年竟然被剃了一个光头,这怎么可能?

    婺源人的第一个念头是,不会主考官在舞弊吧?

    科场舞弊,不算什么新鲜事。不过这一届的主考官,一个叫黄汝良,一个叫庄天合。黄汝良是著名的清直之臣,顶撞过藩王,惩治过南京守备太监;庄天合是万历皇帝的老师,行止端方,两个人都不像是会作弊的人。

    那问题只能出在提调官身上。

    提调官是负责科举具体庶务的官员,最容易居中搞搞猫腻。这一届的提调官是应天府的府丞,叫徐公申。婺源人一打听,问题还真出在这家伙身上。

    嘉靖四十年之后,应天乡试不允许南直隶籍贯的人做主考官,以防有偏袒同乡的行为,对提调官的籍贯却没限制——毕竟提调官不管阅卷,想偏袒也没办法。

    可人的智慧总比规则要高明一些。不参加阅卷,同样有办法做做手脚。

    徐公申是苏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