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第9节 (第1/11页)
待到第一日时策的卷子发下来时,卓思衡已经磨好墨,刚裁好的誊写纸与草写试纸都散发出崭新的味道,给人很强的冲击力,仿佛在告诉士子们,此时已至人生的关隘,而命运就系于他们面前的一纸一笔间。 卓思衡沉着展开题纸,上书:汉官威仪,古今艳称。尔今视之,愿为?何为?当为?我朝开疆百年至及贞元,上求贤若渴盖因人才未盛,汉官又何寻? 汉朝官员的阵容古今称赞,如今你们士子回看汉朝这些名臣,愿意做谁?原因?又打算如何去做?我们本朝到贞元年间立国一百年多,眼下皇上开科取士思慕贤才,那么如今到哪里去找史书中佼佼的汉臣?怎么找呢? 这个结合了历史与当下的问题还是挺有趣的。 应策时文内含多个问题,最重论政,且具有很强时效性,须要结合实际落地后再发散,但这只是广义上的应答思路,其实还有更深一层因时制宜的解读。 卓衍曾对他说过,解试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不单单是要提出合理的观点与对策,也要将行文当做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途径,所谓旁征视览以典验博,要展示出自己读书的深度与广度,给出自己不只是受过基础教育,还在此之上更有研读的能力。 在解试里,唬人的行文能力有时比文章的实际内容更重要。因为解试是第一档考试,并非后续的精英之战,它所筛选的乃是“合格”而非“优秀”。 于此,卓思衡腹稿拿定,立时有了落笔的方向。 班固《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倪宽传赞》里曾像报菜名一样列举过武帝宣帝两朝名臣,卓衍极爱此篇,说家中尚兴盛时,有祖父的朋友带来褚遂良的《倪宽赞》共赏,祖父怀疑此篇为欧阳询仿作,二人争做一团互不罢休,而他当时年幼则被文章与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