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8号培养槽(1):被斩首的夜莺 (第2/4页)
控下,不同区域间的通行都需要扫描认证。 实验体严格根据危险等级和可控性被划分到各个区域,以不同方式控制管理,比如最普遍又省钱的笼子,专为高智能类人生物提供的单人套房,还有性价比低得发指,维持费用高得一批的培养槽。 我是X-5区域的8号培养槽,主体外观为透明圆柱体,高4米,半径0.7米。外部由保护板包围,形成黑灰二色胶囊般的形状。培养槽上方与天花板间的黑色装置集合了包括观察镜、气孔调节、生命状态检测与溶液配置等功能的多种复杂仪器,外有三个指示灯,常态为绿。延伸出三组管道接入天花板与楼层主机,将采集数据与中央数据库同步。 底部的白色减震底座上有组织标志。培养槽在容纳实验体期间,内部培养液需每日定时更换,通常其为透明度很高的蓝色。 槽体位于保护板半包围下,在正面露出大范围长方形透明区域以观察实验体状态。但不必担心,看似薄脆透明的槽体并非玻璃,远比保护板强度高,坚硬牢固,抗击打腐蚀能力卓越。历经几千次实验,保证在各种极端环境下都不会破碎损坏。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这种容器的命运就是被打碎然后里面的东西跑出来。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 意识到自己的培养槽身份及命运后,我开始积极为回避这一结局展开思考。其间我所容纳的实验体换了七个,时长从半小时到一个月不等。 第一个实验体我容纳了最长时间,是一株萌发不久,小苗期的植物。根须幼细,小芽紫红。植物的培养液很清爽,没有异味,像是不会流动,凝滞冷涩的蓝水。根须的成长速度超乎想象,rou眼可见,没过几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