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五章 四面受敌,袁术末途 (第3/7页)
安,一方面,遏制袁术兵马前进,另一方,探一探司马防的立场()。 身为京兆尹的司马防,似乎无论与袁术,还是董卓,抑或是自己,都没有过多的冲突,三面逢源,说好听了,大汉直臣。 说难听的,见风使舵墙头草。 河内司马氏也不是什么小喽啰,司马防显然既不想与袁氏同流合污,也不想和颍川荀氏、弘农杨氏一般,寻人依附,荀氏依附刘擎,可好好的,而如今的弘农杨氏,情况可不太好。 失去了董卓的庇护,兵祸连结影响最大的,便是这些大士族的产业。 雒阳城,骠骑大将军府上,袁术召集杨弘阎象两位幕僚商议对策,扶风之战的结果,早已知晓,韩遂作为名义上的盟友,但对袁术并没什么作用,所以槐里之战,袁术没有放在心上。 倒是麾下李丰将安邑失守,令袁术耿耿于怀,多次勒令李丰将安邑乃至整个河东郡夺回。 当然,这只是袁术的一厢情愿。 而虎牢关,恰恰是袁术最为关注的点,派斥候连日盯梢,甚至连飞过去多少只鸟,都想弄清楚。 虎牢关大军一出,袁术立即提醒驻守巩县的桥蕤严加防范,并召集幕僚商议对策。 通常而言,袁术的策略都是杨弘出的,而经历几次失败之后,袁术又开始关注阎象的思路。 阎象的观点很简单,核心理念就是袁术麾下兵少,不宜短时间将战线扩张至整个司隶,特别在南阳出现问题之后,更应该收缩战线,否则,可能到头来什么都守不住。 阎象的话,不仅杨弘不爱听,袁术也不爱听。 甚至袁术用那件事试探,阎象也是极力反对的,称:「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明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