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2章 忧勤自惕砺(上) (第3/6页)
相比起反复不定的党项人,仅仅是喜欢趁火打劫的契丹人,还算是遵守信诺。自订立澶渊之盟的几十年来,也不过在庆历年间,趁着西夏多敲了一笔岁币去,并没有动过刀兵。而且契丹人惯会虚言恫吓,眼下的情况还不如庆历时危急,根本不需要怕的。 接着王安石又道,“昨日冯京亦有言,‘我理未尝不直’。” 赵顼摇头,两国相争此事何曾有理可言:“江南李氏何尝理屈,亦为太祖所灭。” 王安石心中同样在摇头,他的主君乃是太平天子,没有经过风浪,经不起挫折和坎坷。压力一大,身子骨就软了。换作是任何一个在官场上几经起伏的臣僚,必不致于如此惶惶不安: “今地非不广,人非不众,财谷非少,当与周世宗、太宗同论,即何至为南唐李氏?若独与李氏同忧,即必是计议国事犹有未尽。不然,即以今日之土地、人民、财力,断无畏惧契丹之理!” 赵顼怎么可能不畏惧,西夏人从来都不用太担心,但契丹人可不一样了。自唐末之后,多少次入侵,将契丹铁骑的恐怖写进了宋人的噩梦里。虽然太宗之后,契丹人再也没有在两国交锋中占过便宜,后来还被逼着签下盟约,但赵顼就是担心,丝毫没有道理可讲,“如今河北大旱,三关陂塘干涸,难御契丹人马!” 作为宋辽交界的河北三关——淤口、益津、瓦桥【位于今河北霸州、雄县】——说是关,其实无险关,无要隘,本无险可据,就是三座建于平原上的城寨。是唐末在燕山失守之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