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2章 历史的惯性 (第2/4页)
屁,自己就是个996社畜,大方向上吹吹牛还可以,可要是细究起来,那就是个嘚。 朱标继续说:“不知陈县令对内阁未来的发展有什么预判?” 预判? 无非就是党争误国,皇帝为了对付内阁,亲信太监与之抗衡,搞得整个大明乌烟瘴气。 东林党就是最终模板。 可这个怎么说,现在八字还没一撇呢,除非你是诸葛亮或是刘伯温,能预知未来的事情,不然说出来就是妖言惑众。 仔细斟酌了一会儿后说道:“臣不懂治国之道,但也知权衡的重要。” “陛下和太子殿下贤明,大权在握自然不会犯错,但后世之君...” “这一人乾纲独断和群策群力孰优孰劣,臣想陛下和太子应该还是分的清的。” 朱元璋和朱标听后都没说话。 确实,历史上每个朝代的规律都是王朝前期君主贤明,王朝后期的君主大多昏聩,这时候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里,就会出现昏君误国。 朱标想了会问道:“那要怎么预防内阁做大?” 陈林努力回想着前世网络上那些键盘侠提出的观点,总结后说道:“严格限制内阁官员的品级,内阁官员不能担任六部官职,限定内阁只是秘书机构,他们只行使建议权,而没有最后的决策权。” “这个陛下可以写进祖制,让后世之君严格遵守。” 说完陈林心里补了一句,到时候后世皇帝会不会遵守就不知道了。 不过内阁这个制度总体上还是利大于弊,可以这么说,没有内阁的话,明朝不可能存在二百多年。 说完陈林突然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