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初见,止于终老_分卷阅读9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98 (第1/4页)

    臣通过,叫“品级桥”。

    明清时期其他国家前来朝拜的使臣也由此通过,寓意着“万方来朝”,象征我泱泱大国之雄伟风范。

    三名升旗手,最中间的一人擎旗,左右两人护旗,在他们的身后跟着一位指挥及由32人构成的护旗方队,一共36人。横成行,纵成列,步幅一致,摆臂一致,目光一致的齐步向前走着。

    走下金水桥,便是最振奋人心的正步走,一直行至国旗杆基的围栏前,准确的138步,落地始终保持着同一个声音,丝毫不差。

    这短暂的几步路,却需要官兵们白天绑沙袋练踢腿,用尺子量步幅,用秒表卡步速,一踢就是成百次上千次,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又被拉到广场上一遍遍地实地演练。

    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降雪,练了一遍又一遍,才能保证刮风走得直,下雨走得慢,降雪走得稳,动作永远不走样,不变形。

    看似简单的走路,却需要付出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毅力。

    他们用青春乃至生命扞卫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

    随着一声“敬礼”的口令,升旗手摁下电钮,护卫队行持枪礼,军乐队奏响国歌。

    从国歌的第一个音符响起,升旗手迎风飒爽的挥手,五星红旗开始冉冉升起。

    裴涪浅低下头去,身旁一个小学生胸前鲜艳的红领巾飘扬着,他举起右手表情庄重的敬礼,目不转睛盯着五星红旗,随着伴奏唱响了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rou,铸成我们新的长城……”

    原本嘈杂的广场,听到国歌的声音,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专心的,肃静的,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