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3章晋、楚之从交相朝 (第4/7页)
城濮之战确立了晋国的霸权不同,鄢陵之战并没有让晋国获得期望中的政治利益。从战前诸卿大夫围绕是战是退争论不休的场面即可看出晋国政出多门,诸卿不和,君臣离心的情况。正如战后鲁国大夫宣伯所言:“晋政多门,不可从也,宁事齐、楚。有亡而已,蔑从晋矣!” 在战争中,齐、鲁、宋、卫等国援军的逡巡不进,观望不前即是这一心理的具体表现。因此,晋国虽然在鄢陵之战中取胜,但并没有因此而取得对中原诸侯国的控制权。特别是同楚国交好的郑国更是始终不肯向晋国低头。果然鄢陵之战后不久,晋国爆发了内乱,三郤、晋厉公等人先后在内乱中丧生。虽然后来又有晋悼公的复霸,但已经不能挽回晋国的颓势。 鄢陵之战是长达数十年的晋楚争霸中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两国主力军队的会战。它也标志着楚国称霸中原的失败,而晋国虽然取胜,但其对中原诸侯的影响力也逐渐衰退。 鄢陵之战以后,晋楚争霸的局势又重新激烈起来。此时,齐国、鲁国、宋国、卫国同晋国交好,而秦国、郑国、陈国、蔡国则同楚国相厚。晋国虽然在鄢陵之战中取胜,但受困于国内形势,其在中原的霸权一直不稳。为了拓展晋国在中原的影响力,晋国反复攻打郑国,但郑国感念楚国在鄢陵之战中的援救,政治立场一直偏向楚国,并在楚国的支持下与晋国进行了十余年的交战。后来虽然因为力量不支而被迫与晋妥协,但始终与楚暗通款曲。 楚国虽然在鄢陵之战中失败,但并未元气大损,依然有能力同晋国一争高下,因此与同样与晋有隙的秦国逐渐靠近。双方不仅相约共同进攻晋国,还进行了联姻。不过,楚国此时却受到逐渐崛起的吴国更加猛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