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 南山有鸟,北山置罗! (第1/4页)
魏宅。 一间织室内。 几女正在缫(sao)丝。 缫丝即是把蚕茧水煮,把浮在水面上的丝绪捞起,几根丝合成一缕丝,后续还要湅(lian)丝,即把弄好丝线用含草木灰的温水反复浸泡,使上面的胶质进一步脱落,让丝变得洁白柔软。 几女显然不是采桑女。 因为这些女子,从衣着来看,就定是出身富贵人家。 为首的是几个端庄的中年妇人,其余的女子则只有十几岁,她们皆穿着锦帛之服,或宽袖深衣,或两色襦裙,腰间别着香囊。 整个织室都溢着香草味。 在整个古代社会,纺织都跟耕田一样重要。 耕田收获的粟米是吃的,纺织出的布匹是穿的,所以才有‘男耕女织’的说法。 ‘《商君书》有言: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秦朝自商鞅变法开始,就一直鼓励耕织,规定多缴纳粮食布帛的隶农可以恢复自由身,而官府的赋税中也包含了布帛,有时货币短缺时,还会用布帛充当等价物。 《礼记·月令》:‘后妃齐戒,亲东想躬桑,......蚕室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供郊庙之服。’ 礼记规定,周天子的妃子,要在戒斋结束后去城外的东郊采桑,还要把蚕丝逐一称重考核,为天子制作祭服。 在秦朝。 这个生活压力极大的时期,沉重的生存压力,迫使每一个有劳动力的秦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与各种的生产活动。 即便是贵族豪强,也不例外, 在蚕室的最后排,一位少女正跟着一位贵妇劳作。 少女穿着一袭红黑的深衣,颈脖修长白皙,因尚未及笄,所以黝黑秀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