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_第72章 民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2章 民学 (第2/4页)

人本来就少,缺钱的读书人就更少了。这样的人只要一出来,就有商家高薪聘用,抢都抢不着。

    第二种就是以师带徒,一个老帐房收了徒弟,教上十年才能出徒走单。

    所以,不用细说,也知道多不了。

    第一种情况是没办法,古代教育成本极高,读书人即使是在文风最盛的大宋,也是十不足一的存在。在穷人之中更是低的令人发指,要不然也不会有寒窗苦读,一朝高中,就被传为千古佳话的事情了。

    第二种是实行一对一的单线教学,不但制约了普及率,而且还养成了藏着掖着的臭毛病。

    这件事让唐奕猛然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华夏古代的教育模式和现代为什么有多么大的不同。

    在后世。

    一直有人诟病华夏的教育体制,认为刻板的填鸭式教育,教出来的都是一些高智低能的流水线产品。

    殊不知,这正是大时代下的产物,飞速发展中的华夏最急需的。

    说白了,这就是让技术等人,还是人等技术的问题。

    技术我们可以进口,但是人还得用自己的。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显然不行,成才慢、占用资源多,会极大制约整体发展。于是,只能用填鸭式的速成法去快度填充基层技术用工的缺口。

    至于高级创造型人才,则是靠进口或者干脆鸠占雀巢,都送到西方去学老外。

    当然,也不排除流水线产品之中有基因突变的,蹿出几个能人为国争个光。

    而西方注重素质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