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六) (第3/3页)



    因社会面临极具的变化,生产的劳动农民不断的逃亡。自然依靠祖业将面临困难,既要守着旧的生产方式,就难以实现了。这说明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新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即分封的生产方式瓦解了,新兴的封建地主生产关系产生了。“王事”是指农业生产劳动。“无成”是指无法实现了。

    “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复”:服从。“命渝”:命令告示。即法律,法令。

    本段意思是“虽然争讼没有结果,但应按过去的那样不可违背法令;安守正道,自然会有好的前景。”

    这表明虽然社会发生了变化,即没有地方主持争讼的地方,生产劳动的人也不断地逃亡,祖业也靠不着,但是还是要自觉地遵守法令,安守正道。

    “讼,元吉。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锡”:给予,锡给。“鞶”:佩玉的授带,指赏锡的官位。“褫”

    :剥夺。“终朝三褫之”:一天多次剥夺回去。

    本段的前半段之意是“依法行事,才是很好的出路”。这是作者的希望。“讼”是争讼是非,主持公道的依靠。“讼”也是社会的安定基础与保障。只有“讼”(依法行事)才是治国的根本。这就是“讼元吉”之意。而后半句的内容还是反映时代的变化无常,因为赐给象征爵位系之的绶带,而不到一日,就被三次剥夺去,这说明社会没有秩序了。

    本篇中心内容是围绕着“讼”展开的论述,在作者看来,天下发生了变化,但坚持法制不能变。依法行事才是正确的出路,才会有好的结果。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