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二篇(五) (第3/4页)
的诸侯时代,有国有家的在位者就是“君子”。这些“君子”共有这天下,而周王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君主。而“君子”把“家”、“国”治理好了,天下也就太平了。帝王时代没有了“分封”,消灭了“分封”(即不再是封建制度),天下是皇帝一家,也就失去“君子”之治的政治基础。后封建社会的政治理论没有了“君子论”,而只有‘明君’和‘暴君’,以及清官与贪官的政治学说。先秦的“君子”这一政治概念与先秦封国体制分不开,而这“君子”政治概念是始创于《周易》。 我们且看《周易》一书中对“君子”这一政治理念的建构,即君子的政治内涵。 《周易》的一篇文章《乾》,《乾》里的内容是以龙来比喻“君子”,《乾》篇又是讲述“君子”之道和“君子”之德。从《乾》篇内容来看实则表示的是君道,就是做君的诀窍,即安邦治国的诀窍。我们知道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后来又演变为最高权力的象征。从考古上发现龙的图案早在几千年前就出现了。m.zwWX.ORg 《乾》篇的几个段落内容,除了其中一个段落里没有涉及到“龙”字,其它段落句子都是以龙来比喻“君子”之道。其中的第三自然段里明确无误的点明“君子”,即“君子终日乾乾,夕,若历,无咎。” 即《乾》里所用“龙”来比喻“君子”的。“龙”之如何,就是“君子”效法如何。这里的“君子”显然和君主是划等号的。“君子”之道即“君子”治国安邦之道。也就是“君子”如何去安邦治国所掌握的诀窍。但在论述“君子”之道,后儒所倡导的是一条“内圣外王”的途径,也正是《周易》开创了这一途径。《周易》作者所希望“君子”完善其身,从一种人格道德的预设,即“君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