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四) (第3/4页)

锡马蕃庶,昼日三接”,来象征繁延与发展的道理。而文章中的“受兹介福,于其王母”,“晋如鼫鼠”,“晋其角,维用伐邑”则都是比喻。这些比喻都是围绕着命题(“进取,发展”)展开比喻说理。如“晋其角,维用伐邑”,这是借用“攻城伐邑,吹响进攻的号角”的战争场面,来隐喻或象征进取发展的紧迫感。

    第三十六《明夷》,是论述在黑暗的社会里,君子如何保存实力,即化陷为夷的政治策略。

    《明夷》全文:“明夷:利艰贞。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箕子之明夷,利贞。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本篇的题名“明夷”就是隐喻。本篇的写作手法类如“起兴”。“比兴”本是《诗》里的诗歌写作特色,而《周易》之文章同样是用“比兴”手法。我们已说过《周易》里的文章类如《诗》里的“诗歌”,即诗的体载,诗的语言,诗的手法,诗的思维方式。如这《明夷》就像一首诗,只不过是诗化的哲学。本篇写作特色是如诗之“兴”,以受伤的“鸟”来比喻君子受到伤害。又象征世道政治混乱与黑暗,人才不被重视,并受到迫害。文章里的“箕子之明夷,利贞”是用典来阐明论说的道理。而“初登于天,后入于地”也是象征手法,是借光明与黑暗来象征政治上正确到反动。

    第三十七篇《家人》,是论述“家、国”的辩证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