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二十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二十三) (第4/4页)

不到这些成果,而被当官者所攫取占有,劳动的百姓被伤害的已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

    《周易》时代与后封建时代社会里的问题没有大的变化,历代统治者都要面临着统治与被统治者两级矛盾问题。这正是自建立起官僚体制,所必然导致这一矛盾危机的发生。

    《周易》作者已经洞察到导致社会危机的问题的结症。而作者解决这问题的法宝,就是所建构的民本理念。即让“君子”(统治者)爱民(有孚)。当然“民本”与王权政治是相得益彰,王权制下,只有高喊爱民的口号,否则没有其他灵丹妙药。只有推翻王权制度,才能丢弃民本,而建立民主。

    本篇是以借“剥床”来比喻政治道理,也是一篇具有强烈的忧患思想意识文章。体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在思考着国家,人民的和平未来。又体现了作者那种强烈震撼人心的对世道不公的呐喊。“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成为千古绝唱。也反映了作者清楚的认识到,社会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足以说明《周易》作者是处于西周后期这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里,才有如此对社会清醒的认识。

    本篇以物(床)而喻事理,揭示了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特别是提醒统治者危险来自于哪里,是来自于财富上的分配问题。也是来自于没有建立一种完善的机制问题。作者清醒的认识到,创造财富者,反而不得食,而硕果被不劳者攫为己有,而劳动者(小人)已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这才是威胁着统治者“凶险”的来源。这就是为统治者(君子)讲述“安邦治国”的政治术。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