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六) (第2/3页)
,揠苗助长等,都是著名的取象类比的例子。 老子的论点也常常只是一个比喻。比如:“天地之间,其犹橐龠(古代风筝)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第五章) “鱼不可脱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 墨子:用形象化来推理。 孔子:用水解释兵法。 庄子:用寓言表现哲理。 《韩非子》:储备了许多故事。 惠子:无僻则不能言。 古代哲学用形象方法来作为哲学争论的问题,如《孟子·告子上》孟子与告子对人性的辩争的问题,步步是来借物比喻,最终偏离人性论辩争的主题。两汉以后,中国思想家们围绕形神关系展开过持续深入的辩证。这场延续数百年之久的哲学论争,仍然是以取象比类的方式进行的,表现为不同的喻体,喻意之争。 形,即人的形体。神,即人的灵魂。形神之辩的焦点是有没有离开人的形体而独自存在的灵魂。 东汉桓谭用蜡烛与火光的关系来比喻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没有蜡烛就没有火光,蜡烛燃尽,火光同时熄灭。 王充《论衡·论死》也运用“火”来比喻“形神”关系,“人之死,犹火之灭也”,来喻证人死不能为鬼。任何比喻都存在着缺陷,比喻只能对事物浅表的认识。到了东晋僧人慧远提出“薪火”之喻,来喻证人死而灵魂不灭的理论。认为“火之传亦薪,犹神之传异形”。可见用比喻来论证事物的为我所用的应变性。慧远以薪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