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三十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三十四) (第2/4页)

者是反对战争与**,而向往的是“有孚”,即“爱”的理念,体现的是国家间和平相处。在西周后期,形成的诸侯军阀势力,已是战争的策源。周人建立的周王朝起初同样是靠征战,兼并周边的小部族,才逐步壮大起来,才有了抗衡殷商王朝的能力。本段的后句“有孚贞吉”,是进一步强调“有爱,才是美好的前景”。这是在“壮于趾,征,凶”之后,紧跟着强调的事情。作者把“有孚”作为国家间应遵循的准则。即有了“爱”,国家之间就相互尊重和平共处。这是作者的美好向往。

    “小人用壮,君子用罔。”

    “罔”:指渔猎用的网具;又指骗取,欺骗等意。这里的“君子用罔”,而不是说“君子用的是欺骗手段”。这里的“罔”是当智谋,智慧,脑力劳动来讲,是对比“小人用壮”来讲;“小人用壮”其意是“劳动者运用的是体力”。这是说明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所造成。“小人用壮,君子用罔”,即反映了时代的分工,也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所造成阶级的出现,这正是人与人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小人用壮”,即劳动者利用的是体力或力气,是出卖的是体力。而“君子”是管理“小人”的,所以“君子”利用的是智力。这里作者所讲的“小人用壮,君子用罔”只是体现了劳动者与管理者的分工不同,所发挥其特长不同。这不同于后儒孟子的“劳力与劳心”的那种认为。孟子认为的“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这是孟子为不平等制度唱赞歌,为王权等级制度寻找理论根据。孟子岂能认为“劳心”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