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十七) (第1/5页)
那么,我们再来看《易学基础教程》的作者通过“李学勤先生对此做了一个检验”所得出的说法和李学勤原初的说法:即“受宠得当,无所不利。而且君子居之,人民赖以安定,好像乘上车輿一样。这与要贞问的事情正相一致,而且大吉大利”和“方鼎铭载中受昭王恩宠,赐以采地,占问当地之人是否臣服,这用上述《周易》爻辞来占,再合适也没有了。剥六五爻辞云受宠得当,无所不利;剥上九爻辞又说君子居之,民赖以安,如得乘车舆,与命辞对照,也是大吉大利。中把这一占筮铸于彝器,是合乎情理的”。 《易学基础教程》作者和李学勤的这些说法,是通过对今本《周易》《剥》里的两个爻辞内容所作出的解释说法。假使他们这种理解的准确,但也与“中方鼎”铭文里的“唯臣尚中臣”不大关系吧?况且他们把《剥》里的两句话,从翻译理解上,既断章又舍字,即把“贯鱼”舍弃不译。却不知又如何得来“君子居之,人民赖以安定”这种说法根据。又怎能与“好像乘上车輿一样”有关呢?并且《剥》里也没有“大吉大利”的表述。而恰恰相反的是,《剥》的命题是“剥,不利有攸往”。即使今本《周易》《剥》卦里的这两句爻辞之意也与“中方鼎”铭文所记的赏赐之事不搭边,如何能认为“这与贞问的事情正相一致”呢?也非是“合乎情理的”。本身“中方鼎”里出现的两个“六联体”符号,并没有出现与《周易》里的《剥》、《比》中相同的爻辞,也没有所谓的“卦”名称,怎能认为“代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