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十) (第3/5页)

道理,是非常明确的。我们把《泰》篇全文译下:

    “第十一.通泰,是由小到大的发展,这是遵循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才是吉祥亨通的事情。

    拔茅草,应把相连在一起的根结一同拔掉,即除恶务尽,才是正确的。葫芦挖空,用来做渡河的工具,不至于沉没。不去结党营私,这样做是崇尚于中庸之道。没有只有平地,而不见陡坡的;也没有只出去,而不复返的。在艰难困苦中,坚守正道,无需忧虑,灾难自然克服。这正是有了爱,才会享有幸福。自由交往,即使未能与邻伍富裕,但相邻之间没有戒心,这正是有了爱作为根本。商帝乙把女儿嫁给周文王,以此得福,这正是相邻和谐上所做出很好的事情。但从此放松了警惕,城墙倒在护城壕里;也不再加强军备,这命令来自都城,其结果就出现了危险。”

    这《泰》篇不难理解是讲述政治上的道理,是为“君子”(即诸侯们)讲述治国安邦上的政治经验。全篇文章多用生活中常见事物来比喻事理。而这“帝乙归妹”则是引用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以增强本文的说理性。这是引用历史上帝乙用和亲的政治手段,使两临(周族与商王)之间建立和谐相处的关系。帝乙的和亲政策确实延缓了周人灭商的步伐,西伯却没有灭商建国。这是《周易》作者引用这一历史事件,为君子讲述在政治上,诸侯间的联姻,也是“由小到大”发展的一种策略。但《周易》作者在最后讲到的是,若一味依靠和亲政策,而不修军事,放松警惕,一样会招致危险的。这也是影射帝乙嫁妹最终并没有使商王永保太平,最后还是被周人灭掉的历史教训。《周易》里引用“帝乙归妹”,是引用历史上形成的成熟的经验,以此增强文章的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