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二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二十) (第1/7页)

    20

    不同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生存方式,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物质文化,同时也会衍生出截然不同的观念,信仰和制度。

    欧洲发展出了重商主义传统,中国则走向重农主义,其根本是在于地理环境因素。

    欧洲没有像中国实现大一统,实在是因地形破碎分裂所造成。使得欧洲的国家规模历来较小,而统一全欧洲的事业难度又很大,多国林立的现实使得贵族在国王面前有实力保障自己的私有财产,最终保障了自己的自由。而中国的地形,中原一片平原,几乎没有地理障碍,有北向南统一,往往实现王朝的统治大业。王朝的中央集权又太强,所以任何臣民的实力都无法与帝王的集权实力相抗争。而中国又是一个文化传统不曾断裂的民族,文化传统又成为中国人心理习惯与思维定势,中国的文化传统的核心是“专制主义”,专制主义的文化核心是“三纲六纪”,即天地,君臣,父子,夫妇,尊卑等级的伦理政治观念。这种产生于血缘宗法制里的文化传统,到了中国近代都难以断裂,已然是护围帝国专制的钢铁城墙。如曾国藩用洋枪洋炮绞杀了太平天国,却骨子里已然把“三纲”提到天的高度:“尔当谆嘱三妹,柔顺恭谨,不可有片语违忤三纲之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之所赖以立,天柱之所赖以尊。故传曰:君,天也;父,天也;夫,天也。仪礼记曰:君,至尊也;父,至尊;夫,至尊也。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