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八) (第2/5页)

占问”,或译成“同时再卜筮”等等。这种译法是错误的,若把《周易》里的文章内容当成卜辞用于算卦上去附会人事吉凶,无疑是笑话百出。

    “不宁方来,后夫凶。”

    “不宁”:不仅。“方”:方国。“后夫”:最后来结盟者。

    可以说本篇的命题就是“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其意是“结盟很有好处,追根求源结盟是长久发展的正道,不仅方国也来结盟,而那些迟迟不来结盟者,是没有好处的。”

    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呢?这是否是站在周王的立场上来谈结盟的呢?不像。作者是站在众诸侯纷争的历史背景下来谈结盟的。是讲给诸侯国君们听的。是让诸侯国之间走结盟的道路。谁不结盟,就有被瓜分的可能,这就是“后夫凶”的结果。西周后期已是一个诸侯纷争的时代,《周易》作者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看问题。作者并不是维护周王朝的利益,而是站在众国纷争的历史背景下谈结盟的道路。作者是站在时代的前沿,洞察社会,面对纷乱的世界,作者在思考着社会的重大问题,如何建立一种新秩序。作者提出的新秩序就是走结盟的道路。

    本篇的中心是讲结盟,是讲邦国之间的结盟,走和平共处道路,这与后来的王权主义是不相同的。战国时期,无论,儒,道,法皆是王权思想的奠基者,是维护王权专制思想的学说者。而《周易》哲学里没有王权专制思想,在面对周王室的衰落,而众多的诸侯国林立的时代,《周易》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