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三十三) (第5/6页)
向往,“遁世”思想在中国帝制社会里起过重要的调节作用。 《周易》里这篇“遁世”思想之作,可算是“道学”的开山之作。中国传统是一个权力之国,人人无不崇尚权力。权力之巅是至高无上的王。中国古代文人在强大的权力恐怖制度里,既不甘心忍受暴政,又无力反抗,只有逃避。而道学思想实乃是文人学者,对抗权力与世俗的另类精神诉求,要逍遥与秩序社会之外,幻想无拘无束的世外生活。但本篇讲的是避开政治上危害与风险,与后来的道家所发展的“遁世”思想有所不同。道家倡导的是不入仕,反对出仕,提倡无为(不过《老子》里的“无为”之目的,则是更大的“为”)。《周易》所倡导的是积极有为,不过是在政治仕途上应早作准备,急流勇退。但本篇对后世道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堪称道家遁世思想的渊源,只不过后来道家发展了“遁”里思想。而道家所讲的是,大智若愚,外表装疯卖傻,而内心则是洞察秋毫。“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以至于形成后封建社会里崇尚道家思想,成为文人墨客的精神向往。或是寄居山野,吟咏林泉,成为志高身洁的形象;或是遁入空门,装成颠僧与疯和尚,以树立成世人心目中的智者与高人,口中不时说出点“偈语”,以显示与众不同或神秘无比,全然不顾社会的发展与进程的命运,也就可以故弄玄虚与欺世盗名。这正是专制文化下的扭曲心灵映照,与人格变异。而道教者,不是追求自我心灵上的真善美,而是妄想长生与成仙。而一些道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