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_第五十七章:该如何爱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七章:该如何爱人 (第2/4页)

    好在刚刚旁听自己还算用心,加上这颜老师真的是重点突出,虽然提前不知道,却也能信手拈来。

    这句话让五十五岁的颜钧更是好感倍增。这人懂我。

    颜钧有了这人认识,两个人的学术讨论才真的打开话匣子。

    讨论分两个话题。

    一个是学术理论上的:如何贯彻儒家的仁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如果抽象得来理解,其实很好理解。就是仁者爱人是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义者正我,是处理自己与内心的关系。

    义即是仁的方法,即只有在内心不断纠正自己,才能实现外在的仁。

    但义与仁,两者并不是一一对应,做到前者就一定能实现后者的关系。因此,要落实仁义,还需要更为仔细的方法论指导。

    颜钧介绍了泰州学派的基本观点,即仁与义并不是线性的。仁者爱人不是空泛地爱人,而是爱人的义。因而,只有尊重每个人的义才是真正的仁者。而每个人的义发端于每个人的欲望,因而只要是符合义的欲望都是只得尊重的。存天理与灭人欲并不冲突。

    不仅如此,泰州学派还认为这种不冲突是可以落实在实际生活中的,也因此颜钧这些年来提倡日学日用。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不把仁与义割裂开来。

    对于这些古代的理论,说实话,高翰文以前了解十分有限,扯得细了,就十分抓脑袋。好在自己在后世是搞审计的,审计也是社会科学,于是乎看点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很合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