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寒门之士[科举] 第58节 (第2/8页)
质,宁为野人不为君子。 柳贺看过朱熹的解读,朱熹曾经引用过程颐的一句话,后者是这般说的,“先进于礼乐,文质得宜,今反谓之质朴,而以为野人。” 也就是说,自孔子以下,“先进于礼乐”都是首选,强调先修品德再为官。 这道题出得有些难度,但柳贺毕竟考过那么多场试,对于四书中的考题简直熟到不能再熟,如果被这一题难住的话,简直辜负了他日日苦读的进取心。 还好,这道题的关键是摸准考官的脉络。 柳贺读过张居正的文章,也知晓这位考官是实干派,因而在思考题目时,他强调了一个“文弊救之以质”的观点。 思考得足够了,他便在稿纸上写下“圣人于礼乐述时人之所尚,表在己之所从。盖文弊则宜救之以质也……”洋洋洒洒三行字写完,思路顿时便开阔起来,他毕竟是以写科场文章为生的人,思路有了,之后便是编也能编出一长段文字,何况柳贺并非纯粹在编,他于经义已了解得通透,又在这一科会试前温了三年书,于经史子集的理解比乡试时更是上了一层楼。 所谓下笔便是锦绣文章,这一点柳贺大抵已经做到了。 他苦读苦思苦学不正是为了会试中这一科吗? 写文章时,柳贺思路极为畅快,此前所学皆落于他笔下,尽管仍有风透着帘子吹进来,他的思路却半点没被打扰。 这就是刻苦读书的好处了。 …… 柳贺正在奋笔疾书时,他整个人注意力极为集中,因而未曾听到帘外一阵响动。 监察御史向两位主考张居正、吕调阳分别见礼,张居正此时不过四十多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