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5  (第1/4页)
    孙子,宣武帝又心软了不少。    而且自小在他身边长大的孙子没有几个,元詝已经被废去储君之位,他原本为太子、太孙准备的势力,也大受打击。    太孙的被废就是因为削藩,而削藩的参与者,就是如今一大批的东宫之臣。    长子一脉的皇孙,因为这些东宫老臣的缘故,也不可能再沾染储位了,同样出自东宫的第五孙元訢,就按照他原本的规划,安安稳稳地做个藩王好了。    长子一脉只能成为藩王,次子、三子又因为光幕所言的寿命问题,不能托付国事。    他现在能同时培养的,就只有四子赵王和第四孙元询。    年长的皇子们长于武功,其实并不是宣武帝原本期许的继承人。    治国之道,需要刚柔并济,国朝初立,他已经用刚猛治国了,那么继任之人,便需施以仁政。    懿文太子、太孙祁元詝,他们都是以仁柔闻名,足见宣武帝对继承人的培养标准。    赵王虽然不行,赵王世子自幼在宣武帝身边长大,生性沉静、为人仁厚,天子觉得,这个孙子是可以尽心培养的。    *    宣武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二,诸王归国就藩。    天子以诸王世子、年长郡王久离封藩,与父母相别日久,未能承&欢膝下,诏令诸皇孙亦归藩。    诸皇孙入京读书进学之事,待日后天子发明旨再议。    唯有赵王世子,以天子深为喜爱的缘故,暂留京城。    天子给出的说法,是要待他为赵王世子纳取世子妃后,再议归藩之事。    可是诸皇子、皇孙择妃,分明是八月的时候有大臣上疏、天子下旨开始统一选办的,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