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 34 章 第 34 章 (第4/7页)
一看便知不是寻常人,门房很容易就把他们放了进去。 国子监相当于国家最高学府,占地非常广阔,甚至还有自己的田地来供应日常饮食问题。这可是寸土寸金的京师! 可花这么多钱维持的南北国子监,这些年来越发衰落,读书人自己都瞧不上这地方,不愿意来入监就读。 这等同于清华北大变得人人嫌弃。 这种变化很难不让人感慨。 弘治中就有南京国子祭酒上书抱怨说“岁贡挨次而升,衰迟不振者十常八/九”。 意思是南京那边各地提学官每年送上来的学生大都是顺位点上来的,不少已经老得牙齿都快掉光了,很难入监好好读书,希望能选点年富力强、学行兼优的。 京师的北国子监情况稍微好一点,但也没好到哪里去,需要整顿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文哥儿不清楚这些情况,只觉看着占地面积媲美后世大学的国子监很是感慨。 这地方本来应该可以培育无数为国效命的英才,也不知为什么会变成他爹说的那么糟糕!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呢? 文哥儿想不明白,只能乖乖跟着谢迁他们在国子监里溜达起来。 杨廷和到了自己母校,话倒是多了起来,着重给文哥儿和谢豆介绍国子监图书馆的方位。 国子监是有自己的官方出版社的,不过北国子监刻印的书很少,无非是经史之类的(其他书不好过审)。 倒是南京国子监那边收藏的书版(雕版印刷用的)很丰富,全都是当年朱元璋建立国子监后各方人士献给国子监的,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