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9章 不正之风 急于求成 (第3/4页)
很从容,站着说话不腰疼。 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思想境界,顾横觉得不应对崇祯过多苛责。拿今天的眼光我们来看一看这件事失误在哪里。 首先顾横仔细回忆着一下韩一良的上书核心思想在哪里。韩一良敢于反映卖官的社会现象,是希望皇帝扭转社会风气,不在于整饬哪一个具体人。 从这一点看,韩一良对贪官还是很仁慈的。如果真的较真肃贪,韩一良可能也不完全干净。 那么如果用廉洁度来衡量官员。韩一良廉洁度可能是95%,但有很多官员廉洁度可能不高于5%。 在明末贪腐成风的社会,韩一良已经是很难能可贵的了。廉洁度100%的根本找不到,除非是海瑞。 只可惜崇祯皇帝没有理解韩一良的核心思想,也没有想明白自己的执政核心在于扭转社会风气,而不在急于处理一两个贪官。 社会风气一团糟,皇帝想惩贪,但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盘根错节,必然把好经念歪了。 崇祯觉得,崇祯应该先从多方面入手弘扬廉洁正气。转变社会风气是个慢工细活,急躁不得,不是惩治几个巨贪就可以解决的。 但持续不懈地下苦功夫转变社会风气的做法不符合崇祯的性格,他没有这个耐心。 其次,打击了韩一良导致官员不敢担当。明末官员互送书仪是种陋习,不在于是谁的错。 韩一良因拒绝说出500两的书仪是谁送而被革职。只能导致官员相互袒护,不敢再说真话了。让臣下因反映时弊而蒙受冤屈,可见崇祯处理朝臣的随意性。 最终导致臣下不敢担当,人人自危,对朝政都噤口不言。言路闭塞,崇祯皇帝执政的盲目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