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晚明_第34章 钉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4章 钉子 (第7/7页)

能骑马,也要报中书门下省和御史台批准才可以坐轿,而且,费用自理。那时的所谓轿子,也很简陋,最早就是两根杠子搭块木板,坐的人盘腿木板上一座俩人抬着走(脑补一下担架上盘腿坐个人,就那样)。有兴趣的搜一下阎立本的《步辇图》——看看坐担架上的唐太宗。

    后来改进了,把木板换成了竹椅子。直到北宋,士大夫们一致认为,坐轿子是“以人代畜,有伤风化”——哲宗为了表示对四朝元老司马光的敬重特许其乘轿,老爷子“辞不敢当”。王安石也表示“自古王公虽不道,未敢以人代畜”。

    到了南宋,高宗赵构因为“扬州街路滑,始许朝臣乘轿”。

    到了明朝,一开始学唐朝,“京官三品以上方许乘轿”,中叶以后,规定逐渐废弛,是个官(包括进士)都能坐了。

    再到满清,不说了,都能坐,排量(制式)别超标就行。

    2、仪仗。官员出行,道具包括伞、扇、旗、枪、刀、剑、戟、棍、槊、肃静牌、回避牌、吹鼓手……总之,级别越高,动静越大。

    开道锣也有讲究。以清朝为例,除了大皇帝(幸好很少出来)最牛的是总督都统,出行要十三棒铜锣。代表十三个字:“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

    提督巡抚敲十一下,意思是“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

    道、府一级的敲九下:“官吏(注意,不敢说官员了)军民人等齐闪开”。

    县官七下:“军民人等齐闪开”——好吧,是个官就比七品高,遇到了,卑职“避道”,闪给您看还不行么?

    99mk.infowap.99mk.info

    /135/135616/31845036.html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