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90 (第3/4页)
是激发了败军的士气,加之听闻镇北军已在回援的途中,更是心神大定,人人发誓死守孤城,定要等到援兵到来。 大战在即,皇帝没有另寻条件好的寓邸,就住在军营主帐内,与几名将领开过会后,翻看起肃王留下的地图和军事文书。 肃王与历王同年,正值而立,比皇帝大了八岁。印暄对他的最后印象,还停留在七年前,他离京前往藩地时,出城门后于夕阳下的转身一瞥。 那年庆王印忱刚登基,改年号为“景成”,印暄十五岁,与这个整天舞枪弄棒、年龄又大他许多的嫡亲大哥关系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只是礼尚往来。 数月之后,印忱排除万难,立次子印暄为储君,又封长子印晖为肃王,命他即刻离京,藩守北疆雾州,彻底绝了朝中“立长党”的念想。 那年二十三岁的印晖风华正茂,英武而消沉,于如血残阳中最后一次回望繁华京师,向有缘无份的储君之位做最后的道别。 那道复杂至极的目光,印暄至今难忘。 他一张张翻看着印晖的手书,似乎想从铁画银钩的字迹中,寻找记忆中大哥的影子。 练兵八法、战略心得、军事部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印晖军帐中的手书,无不深深烙刻着名将的气息,仿佛一位为武而生的战神,此生除征战沙场之外,心中再无旁骛。 在抽屉的最深处,印暄翻出了两页纸,却难得与行军打仗无甚关系,是两首诗词。 印暄有点意外,他记得印晖从来重武轻文,在宫中时便不甚得授课的学士鸿儒的喜爱,文学一道只是稀松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