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 我的鸡蛋能生蛋! (第1/7页)
申城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国内的很多经济改革,都是从申城开始,再辐射到全国去的。 各种洋货、国外思潮,也是先输入到申城,再发散到全国各地。 1988年的3月初,申城市调整了280个种类商品的零售价,这些商品大都属于小商品或日常生活必需品,涨价幅度在20-30%之间。 这本来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调控手段。 物贱伤农! 随着社平工资的逐年递增,物价当然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然而,老百姓却不这么认为! 看见各种商品尤其是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断涨价,老百姓以为大幅度的涨价即将开始,于是大中城市首先掀起一股来势凶猛的抢购风潮。 当时抢购有多么疯狂呢? 举个例子。 申城火柴厂在2月底仓库里还积压着6000万盒火柴,3月份又生产2000万盒。 可是,3月份调整物价之后的三天时间里,一下子销出4000万盒,连同4月份生产的近1亿盒火柴在三个月里一销而光! 据当时媒体报道,某户居民一口气就买了500多盒火柴存放家里,还有人买了200公斤盐,有人买了10箱洗衣粉! 面对此情此景,政府出台各种限制价格上涨幅度的红头文件显得苍白无力,价格上涨的幅度很快就突破了文件的规定。 市里领导站出来说,我市物资储备丰富,烟酒类库存尤足,呼吁市民们不必哄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