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砍三国之御寇_131、泰山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31、泰山郡 (第2/9页)

鞍山等山区,多山而少田。

    傍山而居者,大多会具有身体强健,性格坚韧,步伐矫健等特点,便导致他们在移动能力、对抗能力以及忍耐能力上都较常人优异不少。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便是这等地方军大抵具有“沾亲带故”的成分。

    所谓“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

    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在《江表传》中便曾经记载,丹杨一带的民众都是“五六千家想结作宗伍”,聚众居住,非常团结,这等生活状态,一开始可能是为了对抗山匪、猛兽以及一些自然灾害。

    可到了后期,甚至连官府都可以对抗,乃至土匪避之唯恐不及,官府不能征召一人。

    彪悍,团结,这几乎是天朝历代地方强军的代表特征,亦是汉末三大强军的共同特点。

    当然,虽然名气极大,但若论真正的战力,从战绩来看,丹阳兵其实有些名不副实,反倒未必及的上另外两者了。

    幽州兵,乌桓突骑也。

    乌桓是三国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生活区域和幽州接壤,从东汉之初便已名闻天下,有“渔阳、上谷突骑,天下所闻也”的说法。

    而到了汉末时,更是威震当世,连大儒蔡邕亦曾感慨:

    “伏见幽州突骑、冀州强弩,为天下精兵,国家瞻仗,四方有事,军帅奋攻,未尝不辨二州也。”

    前期戏份十足,鼎鼎大名的汉末群雄,白马将军公孙瓒,正是先溃败于强弩之手,后自焚于突骑之迫。

    说是败于袁绍,倒不如是败给了冀州兵和幽州兵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