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19 (第1/4页)
高枕无忧吗,不一定。 毕竟咱老百姓也不是每个人都懂法,肯定不如一些律师、法务专业,咱每天的工作也不是起草合同、审合同或找合同里的法律漏洞。 一般人有证据意识,但说实话,这种意识并不强。随便找张纸,写几笔,留个字据,就算是留证据了。 席澍清先讲了几个语文常识,关于多音、多义字和汉语中的语言歧义。 我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在借条的书写中,使用一个多音多义字,可能就会引发纠纷,酿成一笔不小的金钱损失。 席澍清展示了一个小案例。 A找好友B借了两万块钱,并向B出具了借条一张。半年后A归还了五千块,于是要求B把原借条撕毁,B照做后,A就重新为B出具了一张新的借条:“A借B现金两万元,现还欠款五千元。” 一张纸就这一句话,可能也是因为借款数额并不大,就写得简单粗糙,实践中也有很多人都是这么干的,特别常见。 席澍清一直站在讲台一侧,他真的用了讲台上的扬声器,“同学们,大家能看出这张借条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有位看起来欢脱活泼,很喜欢跟老师互动的男同学举手了,“我能!” 席澍清看向他,“好,你说说。” 这位同学站起来回答,“A借B,是指A把钱借给B,还是A找B借钱啊。” “嗯,这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你想表达的是,这句话容易产生歧义,导致出借人和借款人的身份混淆。”席澍清帮着那位同学组织语言。 “嗯嗯嗯,是的,还有还有,额......‘还’这个字是个多音多义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