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_第105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5章 (第2/3页)

上展示的文章,相较起来竟更加晓易!他迅速作出判断:

    “这种行文既可迅速流传于市井,又隐有雅韵,暗合文士之心,倒是极为适合写话本!”

    话说回来,后世既有如此语言,他们的文士写不写话本子啊!

    清朝。

    曹雪芹一边品味一边频频点头:“这些文字通畅易懂又蕴含诗意,虽与古不同,却不失为好言语,足可借鉴!”

    书斋中的蒲松龄亦是颇感兴趣:“既有传奇、诗赋的风致,又有宋元、前明话本之俚俗,后世文学风气颇新!”

    和冯梦龙一样,曹雪芹与蒲松龄二人也不约而同想到这种语言在小说创作上的优势,纷纷拿出纸笔,将水镜上的文字抄录下来,预备结束后再精研深味,借鉴一二。

    【大家应该读完了,我们一起来看。这篇文章给大家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多数人可能会回答,美。

    的确,美的呈现来源于优美的语言,亦得益于作者精巧的匠心。

    先看标题,故都的秋。故都,点名地点;秋,明确写作对象。故都,指的是北京,那时还叫北平。

    北京大家知道,是明清两朝的首都。当年,明成祖朱棣为了弥合南北,并戍卫边地,将国都从南京迁到了北平,并更名为京,从此开启了有明一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风骨。后来清兵入关,取代明朝,仍然将北京作为国都。

    “故都”两个字,本身就具有浓烈的历史意味,暗含眷恋的情怀,将“秋”与“故都”并举,其实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

    奉天殿。

    朱元璋猛然抬头看向朱棣:“你迁都了?!”

    朱棣一脸懵:“我不知道啊!”

    朱元璋冷哼一声:“那北平是你的封地吧,倒也知道往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