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二十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二十一) (第1/2页)

    21

    综上而述:中西文明的路径是地理条件的因素,起初因地理环境因素决定了中国的社会形态。人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构建了不同的文化环境,自然与社会构成人类生存活动的天地。人类无法脱离他成长生活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人类无不打上各自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文化印痕。

    古希腊建立于商业贸易文明的根基上;而中国古代建立于农耕文明的根基上。这是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在人类文明之初所起的决定作用。这正是西方文化为何是“突破性”,而中国在古代文化为何是“连续性”的成因。

    “突破性”文化所体现的是批判与创新。

    “连续性”文化所体现的是崇拜与迷信。

    我们再回过头来对《周易》一书的认识,不但明白《周易》是什么,而且也理解《周易》为何是那样的,即明白《周易》为何是诗性智慧的语言与思维;也明白《周易》为何讲“君子”之治的政治学说,并架构出的“民本”理念,而贯穿其后近3000年前后封建时代,并成为社会政治意识的价值核心。

    《周易》不可能脱离西周的社会文化背景,《周易》正是西周血缘宗法制度里的宗法意识思想的反映。

    我们也由此理解张光直先生所指出的中国为代表的重要特征,是“连续性”,其中主要延续下来的内容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与自然关系的紧密的结合。不同于西方是一个“突破式”的,就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经过技术,贸易等新因素的产生而造成一种对自然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