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五篇(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五篇(十) (第1/5页)

    10

    《周易》一书里有一处出现了一个“帝”字,我们看这一“帝”字的用意。

    《益》:“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这里的“帝”不能不认为是指“至上神”,即“上帝”。“享”:是把祭品献给神。殷商时代,已将自然里的神秘力量人格化,已以“帝”作为天地人的主宰(当然,“帝”字在商朝也用于人名,如“帝乙”)。殷商王朝整个社会里弥漫着鬼神至尊的神秘色彩。人们认为上帝主宰天地人间,人们要问询祸福吉凶,就通过占卜与神沟通,故商朝的祭祀、占卜迷信非常盛行。到周族从西边发展壮大,以武力征服商纣,建立周朝后,依然接受的是中原商朝文化,自然也把殷商的巫术迷信继承了下来。但周统治者也看到了一场王朝权力移位背后的力量。殷商对“天命”,“帝神”非常的推崇和祭拜,却未能挽救亡国之祸。周统治者已对“天命”有所怀疑,周初采取了内外有别的“天命”观念,也由此产生了“以德配天”的与人与神互补的统治理念。而到了西周后期,一部《周易》政治哲学的出现,完全彰显的是“人本”精神(这里说的“人本”不是西方的人本主义)。

    《周书》反映的是西周初期的统治者,既要敬神求得庇护,相信的是君权神授,又要修德保民,不使统治的矛盾激化,而失去神的护佑。而《周易》突破了西周的“神道”思想,所强调的是以“人”(即“民本”)为根本,并淡化了神权思想。《周易》里也无“君权神授”的思想。而这《益》里出现的“帝”说,也是《周易》一书里唯一的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