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二篇(五) (第1/4页)
《周易》里构建的“君子”理念,如同柏拉图《理想国》里构建的“哲学王”的理念。先秦所建构的君子,即是“君子王”的理念。无论先儒与后儒所赋予给君子多少道德的内容,“君子”就是实现安邦之治的一个政治角色。《周易》一书始给“君子”赋予上道德内涵,但始终表述的是政治目的。《周易》建构出了一个政治理念——“君子”。而《周易》里的“君子”最大的“道德”体现在“有孚”(先儒建构的民本思想)思想上。“君子”与“有孚”构成了君子之治的政治内涵。严格的讲后儒学的《论语》、《中庸》、《孟子》里所讲的仁义道德或王道(仁政),最终所体现的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无疑是《周易》和《大象》政治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只是区别于所赋予给政治主体的“君子”的道德内容多与少而已,而并不改“君子”的政治概念的性质。 “君子”一词一经出现,《周书》与《诗》里仅仅是身份概念,而由《周易》哲学完成了“君子”的政治概念。《大象》与《论语》里的“君子”都是政治概念。《周易》一书中出现了十九次君子。而《大象》中共有六十四句,除了几个用“先王”、“后”之称外,全是“君子”的称法,《大象》完全是一篇独立的“君子论”。《论语》一共有四百五十八篇(节),其中有八十二篇(节)涉及到“君子”一说。《论语》里的“君子论”,从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周易》,也多于《大象》,但《论语》里的“君子”之论,实则是《周易》与《大象》“君子”之论的继承与发展。 《周易》一书奠定了儒家“君子”之治的政治理念,即为理想人治预设的政治基石。我们可以从《周易》里的“君子”之论的内容看得十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