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七) (第2/6页)
现的结果。而不是形成“诗性思维”的历史成因。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这种所谓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在东方的“轴心时期”得以保持连续性,从思维方式上并没有实现突破呢? 我们可以借着张光直先生对中西古代文明转化的两种方式来认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连续性这一问题。 张光直先生在他的《老古学专题六讲》中把世界古代文明(即从史前进入文明)的不同变化方式,解释为两种方式。一种为世界式,非西方式的,以中国为代表,变化过程是连续性的。另一种是西方式的,变化过程是突破性的。 “前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连续性的,就是从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许多文化,社会成分延续下来,其中主要延续下来的内容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后者即西方式的是一个突破式的,就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经过技术、贸易等因素的产生而造成一种对自然生态系统束缚的突破”。(《考古学专题六讲》张光直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8页) 那么,张光直先生说的中国古代文明延续下来的内容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连续性的重要特征。这种说法没有对“突破式”解释的那样清楚。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古代文明延续下来的内容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似乎表述的模糊不清。不过对比“突破性”解释也就能相反推出“连续性”,就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并没有经过技术、贸易手段,而不造成对自然生态系统束缚的突破。则是受制于自然生态的束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