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七) (第3/6页)

才保留了“野蛮时代”的诸多文化,社会成份延续下来。这样通过对“突破性”说法的反向推之得出对“连续性”的解释,似乎清楚明白,为何是“连续性”的。那么再进一步追问,为何中国古代文明没有经过技术、贸易等新因素的产生而造成一种对自然生态系统束缚的突破呢?而是保留了史前(或“野蛮时代”)的许多文化与社会成分呢?《考古学专题六讲》里并没有这些问题的真对性回答,但张光直在《考古学专题六讲》中的第一讲里所得出的中国古代文明转变方式有自己的路径。张先生如此说:“在中国古代,财富的积累主要是通过政治手段,而不是通过技术手段或贸易手段。所以中国文明产生中的许多新成分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的结果,这种关系的变化,并不造成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隔绝。因此,中国文明产生之后,我们文明社会中发现了很多所谓“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文化成分的延续。”(《考古学专题六讲》第11页)

    那么是否说明“政治手段”是导致“连续性”的原因呢?张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财富的积累主要是通过政治手段,而不是通过技术手段或贸易手段的而造成“连续性”。不过张先生又把政治手段占有社会财富归因为“中国古代文明是所谓萨满式的文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最主要的一个特征。”(《考古学专题六讲》第4页)

    张光直先生把中国的文明起源归结为“萨满式”的文明。认为萨满式的世界观是把世界分成天、地、人、神等不同层次,巫觋通过山、树木、龟策,也就是甲骨和八卦,各种动物、歌舞、音乐、药这些通天地工具跟天地鬼神之间的沟通。天与地的沟通就是为少数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