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七) (第5/6页)

却如张光直先生的说法。而中国保持原始文化与思维方式的连续性,是否是由于萨满文化(即巫术宗教)起了决定作用呢?因巫术宗教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而决定意识形态的根本因素,并不是意识形态本身。即宗教并不是社会形态的最终根本动因。但张光直先生的中西文明起源两种模式学说,既具有独创性,又有可比性。他的《考古学专题六讲》里的前两讲,介绍了西方学界解释人类文明起源的几种理论模式,并藉以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为何形成连续性,却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而对于张光直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是所谓萨满式的文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最主要的一个特征”说法本身没有错,中国三代(夏、商、西周)时期确实是萨满式文明。犹如维柯关于人类文明三个时期划分中“神的时代”那样,只是个称法有别。中国古代文化的连续性的根本动力因素,不是萨满文化,即古代文明保持了原始文化的成分,并不是萨满文化所致。萨满文化本身也是“果”,如同生产工具,文字,等同属“蒙昧时代”文化成分的延续内容。萨满式文明不是中华民族的特有现象,而是世界各民族文明初期的普遍现象。不过这种现象在“轴心时期”或可称为“转型时期”,中国与西方却走向了不同的路径。中国的萨满文化,确实在“转型时期”后又得到了延续,至到中华民国时期。而西方(欧洲)的萨满文化不但从理论上,而且从“社会事实”上进行了彻底的清洗,即希腊的哲学排击了巫术,彰扬了理性。更重要的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神教”,对巫术文化进行了残酷的清洗。这就是韦伯所说的“祛魅”过程。中国的“轴心时期”,即先秦也经历了一场“精神运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