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七) (第7/8页)
的保证。“有孚”成为统治者(君子)与被统治者(小人)通向和谐的连结纽带与桥梁。 “有孚”就是“爱”,是让统治者对“小人”(百姓)关心爱护,犹如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的理念。 《周易》表述的“有孚”,无疑是“民本”政治理念。让统治者行施“仁政”(爱人)才能出现“有孚,惠我德”的上下受恩相报的“和谐”相处的社会。“君子”爱“小人”,“小人”再“惠德”给“君子”,上下和谐,就出现君爱民,民忠君的“理想国”。 《周易》里的政治理想,其主体而论,是一部“君子论”,是论述了贵族(君子)等级统治里应行的“道德之国”。是为“君子”之治提供实现政治目的的途径和方案。《周易》并没有对王制制度的歌颂,但也没有对王制制度的否定。而向往的是“君子”之治,走封建贵族(“君子”)统治之路。这种向往的封建贵族之治,实则是维护了西周宗法分封制。《周易》里的“君子”之治归根到底不排击周王拥有天下的现实制度,但周王名义上拥有‘天下’。而“君子”(贵族统治阶层)治国体制模式与后封建社会的帝王制度是有区别的,严格的讲是有本质的区别。 《周易》建构的“有孚”理念,为贵族(“君子”)统治者指明一条政治途径,为后儒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希望和安慰。后儒不以余力的在“君子”人格和仁政学说上反复雕琢,没有走出让诸侯王(国君)以德治国这一人治学说。从没有设计出与君王制度相抗衡的政治体制。“他们没有在君主专制制度外设计一套与之抗衡的制度,而是从理想的,普遍的角度肯定了君主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