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一) (第1/5页)

    第三篇《周易》“有孚”(即“民本思想)理念的建构

    1

    《周易》里的“君子”与“有孚”是一对政治哲学概念。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若“君子”是“体”,而“有孚”则是“用”,即“君子”是治国的主体,而“有孚”则是主体治国所实施的内容。“君子”是通过“有孚”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周易》一书里的“有孚”思想,是对西周初期“以德配天”哲学思想的突破。西周初期强调的“德”是来配合上帝意志。而《周易》倡导的“有孚”(爱民)则是关爱“小人”(百姓)为根本。《周易》作者把哲学从天上请回到人间。《周易》的哲学思想面对着的是现实社会,无疑排击了天命神学思想。

    西周“以德配天”的使命角色是周王(也含王公贵族)。也就是说王的使命是以修德来配合天命(上帝意志)。而《周易》是强调“有孚”思想的承担实施的角色是“君子”(即“有国有家者”)。也就是说“君子”的政治使命是“有孚”,才能保有社会和谐与‘天下’太平。这就是《周易》里的“有孚再道,以明何咎”;“君子唯有解,吉,有孚于小人”;“君子之光,有孚,吉”所建构的“君子”施政的政治内涵。

    那么,我们先看周初“以德配天”中“德”的内容。周初“以德配天”是指有了德行,才能配得上帝的欢心。这行“德”的主角者自然是周王,因为王的位置是上帝赐予的,这也是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周初统治者认为,只有行“德”,才能配合上帝的意愿,否则就要失去上帝的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