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一) (第4/5页)


    《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为迷民,用怿先王受命”(上天自然把天地中央的人及疆土交给了有明德的先王,后继王就只能用德来帮助迷途之民使之和悦,使他们悦服先王所受之命)。

    《诏告》:“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所以希望我王能赶紧敬德,王如果能够敬德,就能求得长久的天命)。

    《洛诰》:“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杨文,武烈,奉达天命”(您称杨伟大光明的美德,让我弘扬文王,武王的功业,答复天命)。

    《君奭》:“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我想只要文王美德能够得到延续,上天就不会解除我们文王所受的天命)。

    总览《周书》的行政告示,即充满着天命思想,又倡导着“以德治国”的精神。“天”于“德”的结合,构成了西周初期统治的思想意识。

    “德”字在甲骨文里已出现,甲骨卜辞之意,《甲骨文编》“罗振玉释德云,卜辞皆借为得失字。”这是说“德”字在甲骨文里不当道德讲。

    而《殷虚甲骨文实用字典》释“德”字:“德在甲骨文里的写法是“从目,从丨,从彳或从行。从丨。标示行走时目视前方,心不二焉。行为正直,本义是行为端正。”

    “道”字不见于甲骨文,出现于金文里。“道”的本义就是指道路。后被引伸出方法、规律,思想学说的含义了。“道德”一词出现的相对较晚,《周书》、《周易》里均不见“道德”一词。

    《周易》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